[核心提示] 知乎的第三款产品「读读日报」来了,它想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名「主编」。
当「读读日报」还叫「知乎日报 3.0」时,我从一开始就参加了它的内测。我不是知乎日报的用户,但我非常喜欢 3.0,原因很简单,它是跟知乎日报压根就是不一样的产品。
从「知乎日报」到「读读日报」:质的变化
知乎日报这个产品很单纯,不管是 1.0 、 2.0 或 2.5,本质都是「给什么看什么」,用户不需要做任何事,打开就能看。它的好处是门槛低,不好的地方是获取自己想看的信息的成本高,也许十条里只有一两条你真正感兴趣的。(这是我为什么没有成为知乎日报用户的原因)同时,作为内容生产者的知乎日报来说,给几千万人准备内容是件很难的事,难到几乎不可能。
于是知乎日报增加了主题日报,比如电影日报、设计日报,那些选这些日报的人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可能性就高很多。这个尝试很成功,一方面减轻了知乎日报生产内容的负担,也给了用户更多选择。
很自然地,把这个想法再放大一下,为什么不让每个人都能创建自己的主题日报呢?与此同时,内容也完全可以来自任何地方,不应该只局限在知乎站内。这便是知乎日报 3.0。
顺着这个逻辑看下去似乎只是量的变化,但其实本质的变化已经悄悄发生。
知乎日报 3.0 之前的用户最多面临十几个日报,打开侧边栏都能看见,主题也很清晰,即便选择也还是一个很低成本的事。根据知乎日报负责人黄继新的介绍,3.0 光内测期间就产生了 4000 多个日报。这意味着一个用户进去之后就不得不好好挑选。
怎么选?理想的状态是通过选人来选内容,这就是黄继新说的「好内容,人推荐」。说白了就是,如果你要看自己喜欢的好内容,你得先知道人,而且还是你认可的人。
「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让你身边的人都是你认可的,让每个想要高质量专业内容的人能获得这种内容。举个例子,我们会把发现高质量内容的成本降低,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你通过 A 推荐 B 的东西而去关注 A 这个人,这就是信任的复制。这跟我们创业公司招人一样的,所有的招聘渠道里人推荐是最靠谱的,做投资也一样。」内测期间我曾经找黄继新聊过,他当时这么解释。
这个产品的核心就从之前的「内容」变成了「关系」,你通过 A 认识 B,用的桥梁是内容,但说到底你得先知道 A。最终对一个用户来说,这个应用的价值取决于这个用户自己建立的社交关系的质量。这其实挺不容易的,尤其对原来知乎日报的用户来说,因为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。
知乎日报团队对这个「质」的变化心知肚明,所以在正式发布时没叫它「知乎日报 3.0」,而是叫「读读日报」,因为这确实是两个东西。
一次痛苦的升级
为了应对这种变化,内测期间黄继新的想法是「正式版上的话日报还是会回来的,到时候就相当于给你一个懒人版,做个精选。」现在发的正式版不完全是这样。我登录后发现知乎日报的内容出现在我的 feed 流里,并且没有任何办法去掉,这让我觉得挺晕头晕脑。
内测版的 feed 流里只有我关注的人和日报的内容,现在这样我又得在一堆信息里费劲地挑我要看的东西了。
我把自己的感受说给知乎那边,他们说「目前只能通过 feed,后续版本会增加变成一个单独的「知乎日报」主题」,相当于是万千日报中的其中一个,用户可以选择订也可以选择不订。他们又补充道,「也在收集这方面的用户反馈,所以实际情况还请以后续更新的改进为准。」
这些做法让我看到他们这次升级过程中很多痛苦地平衡和考量:一方面,知乎日报老用户需要适应这个新东西;新用户不一定需要原来的知乎日报…… 折衷的做法是既保留一点老东西,也增加一点新东西,结果不论是老用户新用户,都觉得挺困惑。
值得注意的是,知乎日报并没有下线。知乎方面的解释是:知乎日报和读读日报后续会同时运行,保持更新,且运营是一拨人。知乎日报的原则是「尊重老用户的使用习惯,但也希望他们和更多的新用户能够来尝试读读日报。」
我推测这更多是过渡时间的权宜之计,一来一拨人同时运营两个产品的想法并不现实,二来知乎日报团队显然更希望大家都来用「读读日报」。
在很多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(或类似者)以及微信朋友圈获取信息时,「读读日报」这样的尝试很有价值。如 GQ 副主编、「世相」的运营者张伟所说,它提供了一个新规则——让每一个人都平等地去推荐。在这里,社交关系不是因为工作(比如微信)或粉丝(如微博)建立,而是对一个推荐能力的认可程度,新力量会随之出现,它在试图创造一个信息世界的新大陆。
原文来自:http://www.geekpark.net/topics/213505